位置 > 首页 > 句子 >

中考文言文复习 50句菁华

日期:2022-12-02 00:00:00

1、吾日三省吾身

2、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参考答案】: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4、【参考答案】: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6、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7、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8、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

9、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10、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膝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1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12、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4、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5、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16、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7、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18、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9、你如何看待文中“乡之先达”的教学方法?

20、略(主要从勤学的角度回答)

2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2、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23、未果:没有实现。

24、.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25、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26、在作者看来,面对*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7、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8、失其本心。

29、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30、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31、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32、其真无马邪 “邪”(é) 通“耶” 《马说》

33、百废具兴 “具”(ù) 通“俱” 《岳阳楼记》

34、翻译句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5、翻译句子:默而识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6、小惠未徧 “徧”(biàn) 通“遍” 《曹刿论战》

37、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3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39、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4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1、“何……为”

4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43、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44、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45、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

46、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47、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9、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50、C(结合下文,这是杜袭用比喻批评曹操想先打许攸的主张,所以当选C)


中考文言文复习 50句菁华扩展阅读


中考文言文复习 50句菁华(扩展1)

——中考文言文复习 100句菁华

1、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2、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3、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5、吾日三省吾身

6、阅读理解。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8、把“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9、(1)孰:仔细(2)私:偏爱(3)间:间或,偶然。(每项1分,意思对即可。)

10、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

11、实词词义不落实,对一词多义不会辨别、选择。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条件。几乎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都在考查文言实词,有的特意考查一词多义。从阅卷情况来看,这类试题的得分率不高。最普遍的失误有二:

12、对课文、句子理解不准确。失误表现在两方面:

1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14、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15、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16、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17、惊天动地 惊:使……惊奇;动:使……感动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9、翻译下面的句子。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1、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24、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25、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26、穷冬:隆冬。

27、汤:热水。

28、衾():被子。

29、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30、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3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32、你如何看待文中“乡之先达”的教学方法?

33、勾画“同舍生皆被绮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通过对比,突出作者成年后求学的艰难、勤奋及其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

34、这是*旧式教育的普遍现象。其中有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和老师*等交流,甚至可以激烈的讨论。因为老师也不是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3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6、林嗣环的《口技》:口技表演者有一段时间同时发出许多声音,描写这些声音的文字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口技》中从侧面描写口技表演效果的句子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7、选自《孟子?告子上》。

38、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39、诣(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40、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41、规:计划。

42、何加:有什么益处。

4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44、已:停止,放弃。

45、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46、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4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9、在作者看来,面对*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0、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5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2、归纳段意

53、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5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5、对镜帖花环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56、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57、满坐寂然 “坐”(zu) 通“座” 《口技》

58、根据要求概括文章内容 比如“某人做某事或说某话的原因、方式、背景”等。

59、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60、略无阙处 “阙”(quē) 通“缺” 《三峡》

61、芳草萋萋鹦鹉洲: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62、了解中考其他考题的特点

63、这三则主要从 方面来谈儒家的做人标准。

64、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 通“才” 《马说》

65、注音并解释加点的词:

6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67、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 《陈涉世家》

68、翻译下列句子。

69、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70、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

71、你觉得方仲永的悲剧是谁造成的?请说说理由。

72、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对“死于安乐”的理解,说说今天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如何去创造美好的人生。

73、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74、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75、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76、“用……做……”或“把……当作……”的意思。

77、“以为”的后面跟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它与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相当。

78、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79、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80、信:实情。

81、狱:案件。

82、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8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84、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85、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86、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

87、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8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89、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90、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91、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9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93、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94、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95、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96、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97、C

98、多积累。对于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并不难,但如果在多篇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要多积累,多贯通,将同样内容的句子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学生收集的范围,以确保答题的准确性。

99、整理文章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100、找出文中重点段落(能反映文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让学生体会他给人们的启示和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中考文言文复习 50句菁华(扩展2)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50句菁华

1、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愁 )

2、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

3、慈父 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4、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6、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7、日:则病日笃(名 作状,一天天地)

8、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9、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10、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11、曲:曲在赵(理亏)

12、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3、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4、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5、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16、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17、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18、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19、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20、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21、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22、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23、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4、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25、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26、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27、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8、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29、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30、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31、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32、望:

33、歌:

34、蒙: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承接)

35、蹑足:蹑足于行伍之间(用脚踏地)

36、席、包:有度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

37、南、西: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名作状,向南,向西)

38、振长策而御海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39、吊有忧(慰问)

40、越四封之内(疆界)

41、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42、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43、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44、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45、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46、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逼迫(形作动)

47、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48、近世寇来公豪侈冠一时。位居第一(名作动)

49、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亏损

50、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称王(名作动)


中考文言文复习 50句菁华(扩展3)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实词释义 40句菁华

1、鄙

2、兵

3、乘

4、伐

5、奉

6、号

7、加

8、简

9、见

10、节

11、竭

12、具

13、临

14、明

15、命

16、谋

17、难

18、清

19、秋

20、取

21、任

22、容

23、上

24、属

25、说

26、书(shū)

27、安(ān)

28、本(běn)

29、表达,表示。(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30、情趣,情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闲情逸致)

31、质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32、本质。(非天质之卑形者神之质)

33、人质。(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34、正、刚刚。(质明,避哨竹林中)

35、医治。(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36、惩处。(不效则治臣之罪)

37、讲究,研究。(奚暇治礼义哉?)

38、众多;各个。(诸如此类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39、相当于“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40、作乱叛国或外来侵犯的人。(忍能对面为盗贼)


中考文言文复习 50句菁华(扩展4)

——文言文励志微信个性签名 50句菁华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5、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6、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来自于《左传》

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来自于《左传》

10、学而不化,非学也。——来自于杨万里

1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2、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自于刘基

13、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来自于吕坤《*语·卷上》

1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来自于元曲·争报恩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自于孟子

16、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来自于《荀子》

17、读书本意在元元。——来自于陆游

18、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来自于王安石

1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来自于《周易》

2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来自于朱熹

21、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22、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4、人不见,烟已昏,击筑弹铗与谁论。黄尘变,红日滚,一篇诗话易沉沦。——出处:《孔尚任》

25、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出处:《罗贯中》

26、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出处:《礼记》

27、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出处:《论语》

28、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出处:《罗贯中》

29、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出处:《曾国藩》

30、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出处:《增广贤文》

31、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出处:《曾国藩》

32、闲来只把青山画,卖得桃花当酒钱。——出处:《唐寅》

33、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者之低昂而已。——出处:《蒲松龄》

34、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出处:《顾炎武》

35、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出处:《增广贤文》

36、欲仙去越人王冕,当天大雪,赤脚登炉峰,四顾大呼曰:“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出处:《张岱》

37、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出处:《顾炎武》

38、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出处:《吴承恩》

39、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出处:《增广贤文》

4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41、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4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44、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45、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49、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50、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中考文言文复习 50句菁华(扩展5)

——文言文名言名句 50句菁华

1、修身齐家治国*天下。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5、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8、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1、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12、一念之慈亦足作福,一言之戾亦足伤和,存心不忽微,所造自即于大。

1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4、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左传》

1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张载

16、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20、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幽窗小记》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2、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举成名。——司马迁

23、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2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2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7、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29、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30、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3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3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33、见义不为,无勇也。

3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3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6、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3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9、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40、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41、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4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3、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44、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45、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4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47、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4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49、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5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中考文言文复习 50句菁华(扩展6)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40句菁华

1、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2、一切乌有乌(wū)同无《山市》

3、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4、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

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岳阳楼记》

6、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同馐《行路难》

7、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通伸《隆中对》

8、公输盘不说说(yuè)通悦《公输》

9、公输盘诎诎(qū)通屈《公输》

10、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通向《鱼我所欲也》

12、始一反焉反(fǎn)通返《愚公移山》

13、汝之不惠惠(huì)通慧《愚公移山》

1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1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6、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7、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8、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9、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0、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1、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2、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23、荡胸生曾云 “曾”(céng) 通“层” 《望岳》

24、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 通“啭” 《与朱元思书》

25、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2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27、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 通“才” 《马说》

28、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 《岳阳楼记》

29、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 通“避” 《鱼我所欲也》

3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 通“辨” 《鱼我所欲也》

3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32、小惠未 “獭(biàn) 通“遍” 《曹刿论战》

33、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愚公移山》

34、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 《愚公移山》

35、一厝朔东 “厝”(cuò) 通“措” 《愚公移山》

36、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37、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38、公输盘不说 “说”(yuè) 通“悦” 《公输》

39、子墨子九距之 “距”(jù) 通“拒” 《公输》

40、公输盘诎 “诎”(qū) 通“屈” 《公输》


中考文言文复习 50句菁华(扩展7)

——文言文名句加译文 40句菁华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2、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4、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5、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

6、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8、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0、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1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12、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17、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

1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9、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2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2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2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2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2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27、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2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29、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论语·子罕》)

30、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31、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32、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33、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论语·子路》)

34、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出自《劝报亲恩篇》。

35、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36、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37、首孝弟,次谨信。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3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出自(明)《增广贤文》。

39、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出自(清)《增广贤文》

40、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出自《动报亲恩篇》。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 | 句子 | 文案 | 成语 | 教学反思 | 教学设计 | 合同范本 | 工作报告 | 活动策划鄂ICP备20220178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