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句子 >

《弟子规》完整篇及解释 30句菁华

日期:2022-12-03 00:00:00

1、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2、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3、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4、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5、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6、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7、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8、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9、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10、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11、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12、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13、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14、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15、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16、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17、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18、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19、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20、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21、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22、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23、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24、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25、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26、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27、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28、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29、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30、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弟子规》完整篇及解释 30句菁华扩展阅读


《弟子规》完整篇及解释 30句菁华(扩展1)

——《弟子规》全文译文 40句菁华

1、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2、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3、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4、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5、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6、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7、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8、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9、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10、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11、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12、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13、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14、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15、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16、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17、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18、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19、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20、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21、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22、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23、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24、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25、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26、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27、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28、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29、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30、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31、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32、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33、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34、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35、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36、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37、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38、参赛形式以诵读为主,也可辅以伴奏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但要注意,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

39、表情:形体语言得当,表情自然大方,诵读形式有创意。(2分)

40、脱稿:(2分)。


《弟子规》完整篇及解释 30句菁华(扩展2)

——《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 30句菁华

1、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3、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4、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5、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6、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

7、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8、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9、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10、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11、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12、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13、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14、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15、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16、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17、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18、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19、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20、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21、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22、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23、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24、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25、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26、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27、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28、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29、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30、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弟子规》完整篇及解释 30句菁华(扩展3)

——《三字经》与《弟子规》 30句菁华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2、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3、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4、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5、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6、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7、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8、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9、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10、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11、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12、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13、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14、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15、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16、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17、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

18、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19、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20、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21、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22、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23、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24、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25、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26、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27、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28、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29、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

30、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弟子规》完整篇及解释 30句菁华(扩展4)

——形容山多的成语及解释 50句菁华

1、孤峰突起:孤:单独;突起:高耸。单独的一座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2、群山连绵:一直延续到完结,中间未曾间断。

3、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峰:奇特的山峰。各种各样的奇特山峰散开地排列着。

4、千峰万仞:形容山峰多而高,险峻。

5、群山连绵:山连山,崇山峻岭

6、悬崖峭壁: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势险峻。

7、箕山之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

8、绿水青山——泛称完美山河。

9、山崩地坼——山岳崩塌,大地裂开。亦用以形容响声强烈巨大。

10、山复整妆——明月高悬,青山辉映,更为秀丽,如同重整妆饰。

11、移山跨海——移动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

12、逾山越海——越过山海。谓长途跋涉。

13、恩重如山——恩情深厚,像山一样深重。

14、水满金山——见“水漫金山”。

15、藏之名山——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16、华屋山丘——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

17、海沸山崩——海水沸腾,山石崩塌。比喻变化巨大。亦作“海沸山摇”。

18、深山穷林——与山外林外距离远的人迹罕至的山岭森林。

19、水宿山行——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长途跋涉。

20、山盟海誓——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21、藏诸名山——见“藏之名山”。

22、东山复起——同“东山再起”。

23、避溺山隅——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

24、日落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25、渊停山立——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26、开山祖师——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27、楚水吴山——楚地的水,吴地的山。指古时吴楚两国所属地域。后用以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28、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29、尸山血海——形容*之多。

30、积甲如山——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同“积甲山齐”。

31、乐山爱水——爱好山水风光。

32、拔地摇山——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极大。

33、久归道山——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34、昆山片玉——昆仑山上的一块玉。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思是只是许多完美者当中的一个,后比喻许多完美事物中突出的。

35、跋涉山川——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36、冠山戴粒——冠山:把山当帽子,比喻大。戴粒:用头顶粒,比喻小。形容大小虽异,

37、山高水险——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38、倒山倾海——形容声势很大,力量无比。

39、移山拔海——移动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40、众喣漂山——喣:吹气。许多人吹气,能使山漂走。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能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也比喻人多力量大。

41、他山攻错——比喻拿别人的长处,补救自我的短处。

42、山陬海噬?——形容遥远偏僻的地方。

43、丛山峻岭:丛:聚集;竣:高大。无数高大险峻的山岭。

44、层峦迭嶂:山峰;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层、叠:重复,一层加上一层。形容山峰起伏,连绵重叠。

45、山崩钟应: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

46、山川震眩:眩:看不清楚。形容斗争激烈。

47、拔地摇山: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极大。

48、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49、龙山落帽:在龙山上被风吹掉了帽子。形容人气度恢宏,临乱不惊。

50、不识泰山: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弟子规》完整篇及解释 30句菁华(扩展5)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40句菁华

1、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3、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4、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5、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6、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7、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8、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9、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10、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11、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12、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13、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14、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15、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16、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17、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18、我周公,作周礼。着六官,存治体。

19、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20、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21、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22、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23、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24、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25、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26、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27、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28、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29、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30、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31、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32、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33、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34、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35、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36、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37、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38、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39、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40、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弟子规》完整篇及解释 30句菁华(扩展6)

——磨练意志的成语及解释 40句菁华

1、砥名砺节:名:名誉;节:节操。磨炼自己,以保持名誉和节操。

2、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3、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4、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5、日锻月炼:指长期下苦功磨练,以求达到精熟的地步。

6、笃志好学:笃志:专心一志,立志不变。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7、砺世摩钝:激励世俗,磨炼愚钝。同“砺世磨钝”。

8、砥廉峻隅:经过磨砺,使棱角更加分明。

9、砥廉峻隅:峻:高峭。通过磨砺,使可分解更加分明。比喻磨炼自己使品行更加端正。

10、砥砺名节:砥砺磨炼,立名立节。

11、精卫填海: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12、历世磨钝:激励世人,使鲁钝的人奋发有为。同“历世摩钝”。

13、策顽磨钝:鞭策愚顽,磨砺迟钝。极言勉力奋进。

14、刮摩淬励:刮摩:磋商,磨炼兵器。比喻在学术上商讨研究,刻苦钻研。

15、磨砺自强:磨砺:在磨刀石上磨擦,比喻磨炼。自己刻苦磨炼,使自身强大起来。

16、渐仁摩义:渐:浸润;摩:磨砺。用仁义感化教育百姓。

17、坚韧不拔:韧:柔软而结实。拔:移动。形容信念坚定,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18、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部分国: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19、砥行磨名:磨砺德行与名节。

20、发愤自厉:发愤:下决心,立志;厉:磨砺。立志磨炼自己。

21、昂首挺胸

22、心坚石穿

23、奋勇当先

24、精诚所至

25、奋勇前进

26、披荆斩棘

27、毛遂自荐

28、顶天立地

29、百尺竿头

30、专心致志

31、一往无前

32、逼上梁山

33、勇往直前

34、凿壁偷光

35、铁杵成针

36、海枯石烂

37、百折不回

38、呕心沥血

39、持之以恒

40、程门立雪


《弟子规》完整篇及解释 30句菁华(扩展7)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30句菁华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2、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3、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4、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5、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6、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8、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9、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10、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11、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12、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13、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14、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15、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16、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17、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18、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19、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20、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21、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22、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23、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24、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25、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26、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27、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28、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29、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30、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弟子规》完整篇及解释 30句菁华(扩展8)

——八字的成语及解释 30句菁华

1、一不压众,百不随一:少数敌不过多数。

2、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3、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指对一个人施教应该及早。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一份劳力就得一分收益。

5、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6、韩信用兵,多多益办:韩信:刘邦的将军。比喻越多越好。

7、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学识非常的渊博,天文地理都懂。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9、早知今日,悔不当初: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

10、言之谆谆,听之藐藐: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

11、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旧的没有了,只好被迫去买新的,坏事变成了好事。

12、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指要*见血、动手拼命。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13、福无双降,祸不单行:降:降临。福不会接连而来,祸灾却会接踵而至。

14、前人失脚,后人把滑:比喻吸取人家失败的教训,小心谨慎,免得再失事。

15、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样子。

16、翻手是雨,合手是云:翻:反转;覆:反覆。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权术。

17、豪末不掇,将成斧柯: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来消除就很困难了。

18、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19、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20、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21、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22、耳闻是虚,眼观为实:虚:虚假。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2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24、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烹:煮烧。飞鸟打尽,弓被搁置不用;兔被捕杀后,猎狗则被烹食。比喻事情办成,功臣被害。

25、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懵懂:头脑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人一辈子都很精明,但有时一下子糊涂。指聪明人也会犯错误。

26、明枪好躲,暗箭难防:指公开攻击容易对付,暗地陷害劫难于防备。亦作“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27、二虎相斗,必有一伤: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其中必有一只受伤。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激烈斗争的结果,必有一方吃亏。

28、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堤:堤坝;溃:崩溃;蚁穴:蚂蚁洞。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29、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30、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方:方术,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 | 句子 | 文案 | 成语 | 教学反思 | 教学设计 | 合同范本 | 工作报告 | 活动策划鄂ICP备20220178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