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句子 >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

日期:2022-12-02 00:00:00

1、D

2、说明他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或说明他笔下的理想之境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3、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6、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7、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人生理想?

8、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9、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10、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12、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13、翻译句子。

1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因为桃花源中人并未见到过外人。

16、怕外人扰乱他们宁静和*的生活。

17、“略”。提示:只要答出自己的见解,能自圆其说即可。

18、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19、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21、示例: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情境要合理,描述要生动,否则应酌情扣分。)

22、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23、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25、【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分)

26、(1)小孩(1分)(2)妻子和儿女(1分)(3)曾经(1分)(4)通“返”,返回(1分)(共4分)

27、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3分)

28、(源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9、宁静淡泊的田园和*安宁不满。

30、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2、提示:(1)环境方面(优美);(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33、(2分)①对感到诧异②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3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35、下面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3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37、(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8、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0、处处志之。

4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3、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44、交通:交错相通。

45、怡然:喜悦的样子。

46、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7、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8、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9、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50、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2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1)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 30句菁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2、(3分)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4、[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5、(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6、(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7、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8、(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对……。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

9、“略”。符合社会现实言之有理即可。

10、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2分)

11、(参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2分)

1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13、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14、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5、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16、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17、“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18、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19、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21、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22、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23、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2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6、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7、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28、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29、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2)

——《岳阳楼记》阅读答案 30句菁华

1、“古仁人之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2、“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

6、“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8、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10、答案:B(2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13、(2分)(1)我

14、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15、(2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所作为而发的感慨。

16、C、E

17、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

18、前人之述。

19、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修辞方法的作用要结合具体内容来答。

20、此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先理解文段内容,再根据要求筛选文中的句子即可。

21、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22、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

2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24、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25、下列句子的译文,只有两句是正确的,请选出来( )

26、后天下之乐而乐。

27、①dài;②zhé

28、①往,到②有时③在……之前

29、AB

30、A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3)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30句菁华

1、缘溪行缘:沿着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3、俨然整齐的样子

4、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5、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6、无论魏晋无论:更不必说

7、延至其家延:邀请

8、欣然前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9、无问津者津:渡口

10、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11、土地*旷,屋舍俨然。译文: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1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1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5、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16、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

17、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8、小结

19、提问: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

20、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

21、说教学目标

22、说教学重点、难点

2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4、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5、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6、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

27、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28、背诵你最喜欢的段落

29、用一个成语( )概括本课的内容。

30、默写描写桃花源自然风光及社会风尚的句子?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4)

——儿童阅读标语 50句菁华

1、忆往昔,血荐轩辕为中华;看今朝,苦读寒窗做栋梁。

2、一二三四五,大家来阅读,书儿看得多,知识越丰富。

3、人类因读书而高尚,生活因有书而精彩。

4、没有艰辛,便无收获

5、让阅读刷新生活,让文化成就辉煌。

6、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7、莫愁前路无知己,书中先哲寻君来。

8、梅花香自苦寒来,学识渊从书中出。

9、满园书香关不住,飘渺精神化甘露。

10、风声雨声读书声,你读我读大家读。

11、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12、与好书做伴,与文明同行

13、读高雅书,做高尚人。

1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5、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16、做个快乐读书人。

17、最是书香能致远。

18、读好书增长才干 学伟人勇攀高峰

19、营造书香校园,打造人文校园。

20、攀登书山与知识同行遨游学海以真理为伴

21、读书点燃智慧知识照耀人生

22、天高海阔鸟鱼同翔,知识你我共享

23、带走的是知识,留下的是文明

24、眼观古今中外,耳需一时清静

25、读书成就梦想知识照亮人生

26、和孔孟对话与李杜共语和书本拥抱与大师交流

27、静心吸吮知识源泉,更显真才实学本色

28、诵读经典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感悟惟美生活交流纯净心灵

29、静心阅读,感受文字之美;体验情境,尽享读书之乐。

30、思绪驰骋的原野,言语休憩的港湾。

31、书香绵绵,步履轻轻。

3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33、手机缄口鞋沉默,美味止步屑莫落。

34、让我们以书为友,让爱进行到底。

35、哪需交头接耳,默默思考,岂不更好?

36、美好人生,用爱开启,并由知识所引导;文明读者,用心起航,并由修养所成就。

3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密语自修室。

38、读书,打开视野的天窗;思考,开启智慧的大门。

39、此地无声胜有声,与位学子书莫争。

40、从小多读书,长大不会输。

41、读好书,明责任,争做文明人。

42、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43、读书伴我成长。

44、读书快乐,快乐读书。

4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6、读书识字识人识世界。

47、读优秀书,做高尚人。

48、多读书,为小脑瓜添点新绿。

49、读书如品茶,须慢慢品,细细读。

50、我读书,我进步;我读书,我快乐。

  儿童阅读标语4

  1、知书达礼,爱书如己。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5)

——《昆虫记》的阅读题附答案 30句菁华

1、《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你从选文中获得了哪些科普知识?(3分)

2、蝉怎样喝水?(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管子,尖利如锥,收藏在胸部的一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吸管*桶孔,就可以了)

3、(萤)这种稀奇的小动物的(尾巴)上像挂了一盏(灯)似的。

4、萤火虫有两个特点:1(获取食物方法) 2(它尾巴上有灯)

5、一种黑色蜘蛛,叫(美洲狼蛛)。

6、蟹蛛十分(勤快),为了自己的安乐窝,可以孜孜不倦地工作。

7、法布尔被誉为(A)

8、法布尔为写昆虫记(D)

9、法布尔的昆虫记曾获得(B)

10、法布尔曾担任(C)

11、天生攀岩家是(B)。A、狼蛛B、蜣螂C、蚱蜢

12、如果旁边稍有动静,意大利蟋蟀会(B)。A、喉咙发音B、腹部发音C、嘴巴发音

13、《昆虫记》中蟹蛛爱吃(A)。A、蜜蜂B、蝎子C、蝴蝶

14、蜣螂认为绵羊的天赐美食是(B)。A、绵羊的毛B绵羊的粪便

15、《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昆虫,下列不是书中的动物是:(D)A、象鼻虫、蟋蟀B、蜘蛛、蜜蜂C螳螂、蝎子D、骆驼、恐龙

16、蝉是聋子,听不到任何声音。(√)

17、蝉家族的祸害是蚋。(√)

18、对螳螂幼虫来说,最具杀伤力的天敌,要算是蚂蚁了。(√)

19、《昆虫记》中,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短身燕尾礼服。(√)

20、从生到死,萤火虫都是发着亮光的,甚至连它的卵也是发光的。(√)

21、萤火虫的俘虏对象主要是蜗牛,捕捉俘虏时,马上把它刺死。(×) 订正:先要给它打一针*。

22、孔雀蛾是一种长得很漂亮的蛾,靠吃杏叶为生。(√)

23、如果你发现丁香花或玫瑰花叶子上有一些精致的小洞,这是樵叶蜂剪下了小叶片。(√)

24、人们说螃蟹是横着走路的,还有一种昆虫也是,那就是蟹蛛。(√)

25、蟹蛛的样子很可爱,却是一个凶狠十足的刽子手。(√)

26、蟹蛛是一种不会织网的蜘蛛,只是等着猎物跑近才去捉,它尤其喜欢捕食蜜蜂。(√)

27、蝉拥有电报线。(×)订正:园蛛拥有电报线。

28、《神秘的池塘》中描写到池塘底下的许多沉静又稳重的贝壳动物:(田螺)(田螺)沿着池底轻轻地、缓缓地爬到岸边;(水蛭 )伏在它们的征服物上,不停地扭动身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孑孓在水中有节奏地一扭一曲,不久的将来它们就会变成(蚊子)。

29、蟋蟀住宅的特点有(稳固)、(干燥)、(隐蔽) 等。

30、恩布沙是一种细长的、摇摆不定的、奇形的昆虫。(对)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6)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30句菁华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2、B(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分别译为“向”、“在”;C项分别译为“因”、“用来”;D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3分)

3、(共6分)⑴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3分。“德隆望尊”1分,“辞色”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⑵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3分。“被”1分,“腰”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4、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5、(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6、(1)学习勤奋(1分),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1分)。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9、文段【甲】结尾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了文段后,你认为作者求学的艰辛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10、(共2分,答对一个词语得1分)

11、宋濂和杨时对待老师都是毕恭毕敬。(大意对即可,得1分)

12、第①段中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2分)

13、阅读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3分)

14、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1分),凸显我的志趣所在(2分)。

1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6、(1)如果他们学业有不精通的,品德有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怎会是他人的过错呢?

1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8、解释句中加点词语。(2分)

19、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20、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分)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2、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的一项是()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5、从选文来看,宋濂与王冕在从师问学的经历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6、①宋濂是主动百里上门求师,因为其热情、谦虚和执着终有大成。②王冕是因为苦学而被名师看中,在名师的指点下成为通儒。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28、【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29、(1)爱好 (2)不 (3)曾经 (4)善,好

30、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7)

——《一课》阅读答案 30句菁华

1、如果将结尾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喊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的举动?

2、不好,此时韩麦尔先生内心无比痛苦,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用无声的描写更能突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悲愤。

3、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两个憋字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4、①他郁闷不*,不希望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作牛作马,累死累活地过一辈子。或他郁闷不*,不甘于受命运的安排。②我屡次尝试后受挫的生气与不快,以及不信说服不了迪龙的心理。

5、把( )中不恰当的词语划去。

6、根据短文内容和你的理解,把结尾补充完整。

7、概括回答:学生们和哲学家铲除杂草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8、选文从 、 、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 的思想感情。(2分)

9、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2分)

10、语言,行动,神态 强烈的爱国主义

11、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12、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所感染。(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从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正是理解先生的爱国精神,小弗朗士才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13、划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既写出学生们对学校、对家乡、对祖国的依恋,又表达了学生们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2分)

15、两文情境、气氛相似,师生表现相似,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3分)

16、我想起了过去美好的往事。

17、*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18、“孩子成长得太顺利并非好事”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30字左右)(3分)

19、这段文字选自小说《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__。

20、韩麦尔先生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一举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1、因为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阿尔萨斯人民被迫与祖国语言告别,他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感到悲愤与哀痛。(意对即可)

22、韩麦尔“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23、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24、有的同学认为采用第三人称写这篇小说比第一人称写更好些,也有同学不同意这种看法,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25、把题目改成最后一课好不好?说说理由。

26、第一段写校长的讲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7、郑振铎心里明白了这最后一课有什么意义?

28、不好。因为这篇文章主要是怀念郑振铎先生的。

29、交待时代背景和事件。

30、略(3分)6.怎样除掉旷野里的杂草(2分) 7.我因为有事去不了, 但是答案你们应该都看到了,明白了之类(3分)8.点点头,微笑了一下,详略之类(4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扩展8)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30句菁华

1、D

2、李商隐的《乐游原》主要运用了拟人/用典的手法,羲和驾驭太阳奔跑,于黄昏时、日落处停步休息,不肯让夕阳掉头向东方升起,表现出对时光的留恋,传达作者因时光流逝而带来的迟暮之悲、无奈之感。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描绘了农人们采了满筐、满篮的桑柘之叶喂蚕的生活场景,表现出农人经营生产与家业的繁忙。用“人家”忙碌却安定的幸福生活来反衬词人的漂泊不定、落拓孤独。更突出思乡之情。

6、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春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7、首联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达了明珠暗投的悲伤;第二联借景抒情,心塞云漫不见长安,花落空山,脚踏阆州。表达了仕途阻塞、怀才不遇的愁苦;尾联写常年漂泊,仿佛偏爱浪游在外,反语自嘲,表达了羁旅无归的无奈之情。

8、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

9、甲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4分)

10、甲文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概括甲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2分)

12、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13、江南春风图

14、《望岳》与《春望》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两首诗围绕“望”字展开。《望岳》中作者望到了巍峨秀丽的泰山,表现出诗人①的人生态度;《春望》中作者望到了破败的长安城,表现出诗人②、思念亲人、悲己伤时的情感。(每空限填4字)(2分)

15、在古代诗歌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鸟,诗人借鸟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伤感悲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达了满怀豪情;“,”表达了喜悦之情。(2分)

16、答案示例:①积极向上②忧国忧民(2分。每空1分)

17、答案示例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答案示例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8、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19、诗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20、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21、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3分)

22、[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3、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表达的主旨不同,【甲】诗表达了,【乙】诗表达了。(2分)

24、①“压”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巨大的情状,(1分)反映了守城将士处境艰难,(1分)也表现了将士们要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决心。(1分)②从云缝李透射出的日光照在将士们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要人眼目,(1分)说明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1分)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1分)(任答一点即可)

2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三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二叔、三叔的不好,再写五叔的好,初步呈现了五叔的形象。

  B.文中先后两次写到祖母说五叔“可惜死得太早”,表现了祖母对五叔的怀念,也流露出祖母对五叔早逝的伤感。

  C.五叔夭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怕祖母担心而延误了治疗,当然也有体质较弱、涉水受寒以及操劳过度等因素。

  D.小说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叙述舒缓,语言*实,有助于刻画五叔经历*常、性格*和、行事从容的形象。

26、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27、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7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①。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②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①眠三:指蚕儿快要三眠了。是蚕儿长得最快的时候。②篝灯:灯笼。

28、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

  A.三

  B.四

  C.五

  正确答案:B

29、甲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4分)

  ①触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②嗅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③听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④视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30、答案示例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答案示例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2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阅读练习一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 | 句子 | 文案 | 成语 | 教学反思 | 教学设计 | 合同范本 | 工作报告 | 活动策划鄂ICP备2022017863号-3